马小东,男,河北工业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北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专家顾问团成员,河北工业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VOCs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恶臭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查专家,河北省“无废城市”建设专家,河北省新污染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鉴定评估专家,天津市土壤污染防治专家,天津市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生态环境部、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等技术咨询专家、项目评审专家。
科研经历:2003.09-2006.06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环境科学博士学位;2011.02-2011.06,奥地利University of Vienna, 著名分析化学专家Wolfgang Lindner课题组,访问学者;2014/02-2015/03,美国Georgia Tech, 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John. C. Crittenden课题组,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006/06-2018/0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2018.01至今,河北工业大学,元光学者,特聘教授/博导。
项目及成果:作为首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场地恶臭气体净化材料及模块化装备”(经费1947万),主持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石油化工行业多源固废绿色低碳处理及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与示范”(经费5683万),另主持科技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持国家863课题2项,主持天津市重点基金1项,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河北省重点基金1项,主持天津市面上基金1项,主持(或技术负责)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宝钢等研发项目30余项。发表SCI、EI摘引论文8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参编(译)3部环保领域权威著作,独自撰写(翻译)10万字以上;多项先进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已转化应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2024年)另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研究领域及内容:
1.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针对氧化材料选择性差、损耗大的难题,研发了选择性高效氧化、矿化富电子有机污染物的“碱金属掺杂生物炭-过硫酸盐”氧化复合材料; 针对还原材料活性低、投加量大的难题,研制出“铁还原剂-微生物”还原复合材料,利用铁还原菌对铁还原剂表面钝化层的腐蚀作用,在场地土壤内原位激活铁还原剂的反应活性,强化降解卤代有机污染物;针对场地逸散恶臭气体嗅觉阈值低、易造成恶臭穿透的难题,基于对功能材料表面吸附及催化活性位点的准确调控,研发了对恶臭有机气体氧化效率高、抗中毒性强、服役稳定性好的碳基、钌基净化功能材料;针对低渗场地修复材料传质半径小、损耗量大的难题,研发了促进离子型功能材料传质的关键装备模块-驱动电极阵列,结合智能化控制技术,构建旋转式交流电场,实现功能材料在低渗场地内高效传质。
2.固废资源化技术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以大宗固废为主要原料,采用活性组分掺杂、膨化改性等技术工艺,研发成本低、吸附容量大、服役稳定性好的水体除磷脱氮功能材料,实现“以废治废”、“变废为宝”。产品广泛应用于人工湿地、河道治理、近岸带生态修复,市场需求量大。部分专利技术已完成成果转化或支撑国家重点专项项目进行示范应用。
3.有毒废气净化技术研发了面向VOCs污染净化的绿色复合纳米功能材料。在铁基功能材料结构设计、性能调控、微界面反应机理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其中,专利产品选择性暴露高活性{001}晶面的Ru/TiO2功能材料,低温活性显著优于商业Pt、Pd催化剂,成本仅为Pt、Pd催化剂的30%;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铁氧化物催化氧化氯代VOCs过程中存在“V”型曲线(有水失活)的重要规律,并揭示了其内在机制,为实际烟气氯代VOCs净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研发的生物质基活性焦低碳复合功能材料,助力钢铁行业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